第一百四十八章 潮起潮落(3 / 3)

加入书签

清日之间的战事刚刚告一段落,太后和皇上权利之争已经开始,明枪暗箭纷纷开始亮相。就是苦了还在苦苦支撑沧州战事的李鸿章。

随着清日之间的战事不利于大清,皇上亲征田庄台后,就借着前线各部一路溃败之名,辽河边杀将立威,大刀阔斧的整顿军事,收编各部为暂一暂二两师,名义上依然还是淮军各部,可通过一系列的战事,皇上已经实际上掌握两支部队的所有权。辽河大捷以后,皇上身先士卒的做法让辽东各部皆以皇上为尊。唯一未被改编的只有依克唐阿和聂士成两部。依克唐阿是奉天将军本就不受他李鸿章调度,而聂士成此刻却去了朝鲜。李鸿章相信,等聂士成从朝鲜回来,也将不再受他节制。而山东这边唯一可倚仗的丁汝昌的海军陆战队却又被皇上调去了琉球。而让李鸿章意外的是突然冒出来的太平洋舰队,如果真是皇上秘密购买,那皇上的城府也深的可怕了。这么庞大的资金是从何而来?再说山东战事,淮军一触既溃。终于等来各地援军,虽有七万之众可李鸿章明白这七万人靠不住。好不容易等来了皇上的第一师却没想不听调也不听宣。

北洋已经完了,辽东淮军已被皇上收编,山东淮军不堪一击战后也将被改编,唯有北洋舰队尚存,但突如其来的太平洋舰队必将取代北洋舰队的位置。如今之计,想要保住北洋最后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天津之战上了。本来朝廷给的补给就不多,为了能保住北洋最后的基业,李鸿章咬着牙自己垫了不少,皇上不给武器,如今朝廷还要拖发粮饷,逼与无奈的李鸿章只能拖着病体上门找欧阳振华。

军营内,井然有序。指挥部内,灯火通明。沙盘上,旌旗招展。看到一切早有准备的第一师,李鸿章这才放下心来。李鸿章与欧阳振华一翻交谈下来,李鸿章终于放松绷紧的神经。原来皇上的意思是让第一师直接调到沧州,无奈朝廷不准。要是大张齐鼓的拉开架式布防,皇上又担心影响前线军心。故只能秘密安排。同时,欧阳振华提议:因为第一师兵力不足,请李鸿章派兵协助布防。第一师可以提供武器并协助训练。

李鸿章回府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沧州淮军回防天津,并将指挥权交到了欧阳振华手里。

跟文人打嘴皮子仗,十有九败。如今翁同龢就是咬住孙毓汶说沧州必胜,第一师无敌可对,孙毓汶总不能又说沧州必败吧。

“你……”孙毓汶气坏了,刚出口反驳,就被上面的慈禧打断。

“好了,吵吵嚷嚷成体统。”

慈禧一说话,这下好了,是不吵了。全都跪倒在地,山呼:“请圣母皇太后圣裁。”

慈禧也是烦心。不请自己懿旨,皇上带新军第二师亲征田庄台就不提了。可田庄台之围已解,辽东日军已败,朝廷下旨调辽东各部南下增援已经糜烂的山东战事,却被辽东各部以无皇上旨意为由一兵一卒都调不动。如果还只是新军二个师忍忍也就算了,反正新军已经是皇上的心腹了。可连带辽东淮军各部也开始听宣不听调。慈禧这会是雷霆大怒,把世铎、孙毓汶等人召来痛骂了一顿,却于事无补。如今总算找个机会,却被翁同龢三言两语给顶了回来。这如何不让慈禧心烦意乱。

清日之战已经到了最后的收尾阶段,沧州对阵的清日双方都做着最后的努力,唯一不同的是,在李鸿章的掩护下,一个对日本征清第三军的巨大口袋已经布好。(未完待续。。)</dd>

“国家战事未平,此事就不要再提了。”慈禧顿了一顿:“这一场仗打下来,大家也都是看在眼里的。甭说什么练军防军的,就是一直常说的清锐北洋各部都已经是不堪大用,唯有新军才是中流砥柱呀。所以朝廷还是要编练新军的。以我看来,就让荣禄把编练新军的担子挑起来吧。丰台大营不是还有一个营头的兵力吗?就依葫芦画瓢,再编练一支新军出来。也是国家之幸。”

“太后圣明……”

翁同龢嘴上喊着太后圣明,心里却想着的是皇上圣明。皇上手持大刀拼着性命血战田庄台,这才堪堪换来一地之胜利,而朝廷却等不及最后的胜利就下起了绊子、使起了手段。可是如今的皇上早已不是当年唯唯诺诺的皇上了,二十年的韬光养晦换来的今天的一鸣惊人。此刻。皇上已是民心所向、三军归心,待清日战事彻底结束的那一天。羽翼已丰的皇上还能听凭你太后任意摆布?

走在出宫的路上。轻松的笑容挂在翁同龢脸上。想要手握权柄,岂是靠阴谋手断能成,如今皇上有雄师在侧,有大义在手,又岂是几个阴谋所能阻挡。只是皇上何时得胜而归?

回到家中,翁同龢左右思量一翻。立刻提笔写了两封书信。一封交由忠心可靠之家仆让其快马送至天津欧阳振华处,将朝堂上奕欣的话复述了一遍,提醒他沧州可能溃败,让他提前做好准备。另一封他亲自带在身上。来到顺风物流北京总部,从这里发电报给远在上海的孙家鼐,让他在《务时报》上好好夸夸沧州七万大军,把这七万大军捧的高高的,等他们全面溃败后如何向天下人解释。这还不算,翁同龢利用手中的职权,如同当初朝廷削减田庄台补给一样,开始削减沧州各部的补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