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诸位辅佐,朕之大幸(3 / 3)

加入书签

“微臣以为当行西洋各国的警察制度。只是具体的章程还容皇上给些时日。”唐绍仪说道。

光绪又问道:“那对日本和谈之事如何?”

“以打促和。”王士珍说话了:“辽东日军已经再无作为。只等山东日军溃败所,一样将其困死。如此日本就再无指望。朝鲜方面,我已经下令聂士成以汉江为限,做出攻击势态但不得越过汉江,给日本一点希望。同时让太平洋舰队除东京湾外,不断袭扰日本沿海各大城市。如果日本要是还不投降,就全歼日军在大清残部,并收复朝鲜全境。等北洋舰队修复后,全力强攻东京湾。再派出陆军强攻东京。当然,我认为这应该不可能。日本应该会选择和谈,那我们就以两支残兵和半个朝鲜为饵逼日本答应条件。只要日本不答应,我们就强攻一次。日本想要保住最后的果实和将来反攻的力量,那就一定会答应。”

“另外,英国方面也不希望大清过度削弱日本,所以才会让远东舰队司令北上,用远东舰队来压服我们。从英国这里找突破口,让英国人逼日本答应和谈。至于和谈的底线,还请皇上示下。”唐绍仪补充道。

“皇上请放心,微臣已经传令于日本,让各小组停止破坏日本通讯。最多再有二天日本就会明白局势。”周勤看到光绪转头看着自己就主动先说了。

“微臣明白,微臣这就去了。”欧阳振华点光绪点了点头,转身出去了。

“子安到是还不明白,这得罪人的事可都让他做了。不过也好。他这性子耿直。得罪些人到也没什么。要不然凭他带兵的本事,早就自领一军,而必要等到皇上建新军方才起用他。”唐绍仪为大家解脱似的说道。

“得罪些人对他到也没什么坏处。当兵的,本身就不应该参于政治。只要他能带好兵。打好仗,再多的责难朕都替他挡下了。”光绪站了起来,在房中来回踱步:“子华,朕想待战事结束后,让你出任户部尚书,主理国家财政,你看如何?”

“皇上不可。到不是微臣矫情,只是此次清日之战,微臣事事只闻皇上旨意,已让众多大臣对微臣颇有反感。就连举荐微臣的李中堂对微臣都颇有意见。如皇上强行任命微臣,只会遭来一片反对之声。”只见光绪脸带疑惑,林启兆这才说出了原由。自清日开战朝鲜溃败以来,李鸿章多次让林启兆调拨钱粮军火加强淮军,但林启兆以皇上有旨意为由,将全部军火补给调往田庄台和锦州。原说皇上被困,急须大量武器还勉强说的过去。可日本登陆山东以来,田庄台之围已解的这三天里,李鸿章再次要求拨付武器依然遭到林启兆拒绝。刚刚到大沽港口的军火全部被压在仓库,没有皇上的旨意任何人不得动用。辽东战事基本结束,而山东这边至少有三成还是拿着老式单打一和火绳枪,仓库里堆满了新式武器却不让动用。这下李鸿章气坏了,接连上了几道折子,先前是皇上一直昏迷,醒来后直接召见众人也没看折子还不知道。林启兆哭丧着脸说:“皇上,李中堂可明言,沧州若败要微臣负全责。皇上,你可要为微臣做主呀。”

“朕就不明白了,这是为何?”

“朕得诸位辅佐,朕之大幸。”(未完待续。。)

林启兆对唐绍仪使了眼色,唐绍仪很不情愿的说道:“其实这是微臣的主意。且看山东一战,淮军各部一路溃退也罢。可偏偏这些淮军溃退时丢掉了全部的武器辎重,而日本人就是用这些武器辎重进攻天津。要不然就凭小日本登陆带的那点补给,打到登州就打光了。发放给他们跟本就是送给日本人。”

光绪听到点点头说:“说的不错,此事朕会跟李鸿章亲自解释。朕有意以洋各国为例,战后成立外交部,唐绍仪出任部长,以为如何?”

“不妥。”唐绍仪出面反对,只听见光绪说:干么都不同意?唐始仪这才说道:“拖皇上之福,接连开矿修路。而西洋各国见与朝廷交涉不如与微臣交涉,且朝廷也不愿与洋人打交道。所以目前其实外交事宜都是由微臣办理,既然大权在握又而必在乎名份。到是皇上在战后除了让欧阳军门出任新军统帅掌握新军外,其它诸位还是安定不动。这点我们已经考虑过了,只要能换来严大人出任两江总督一切都值得。此战后,皇上定是要开新政展布未来,钱粮是重中之重。而两江历来为各朝赋税重地。如此,源源不断的两江赋税为皇上新政铺路。二来,京师大学堂学子毕业后也可实任地方,使皇上新政可得实用之才。”

“对对,当两江换了大部分官员后,便可在两江之地实施中央银行代收赋税。再以两江为例推广全国。正真取消厘金、火耗。”林启兆接着说道。

“那军队改制的问题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