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燕王打赌(1 / 5)

加入书签

“骆阳和马三保呢?”

袁珙犹豫片刻,在燕王面前跪下来,小心答道:“殿下,袁某所言不祥,请殿下降罪。”

朱棣道:“但说无妨。”

袁珙道:“马公公将掌内宫事,而后能建千古奇功,彪炳史册。”

朱棣有些吃惊。他虽然早就十分赏识马三保的才能,但他毕竟只是一个宦官;以他的能力,掌管内宫并不奇怪,然而能够建立彪炳史册之千古奇功者,自古以来未曾听说过有阉人之名。哪怕是东汉那个赫赫有名的宦官蔡伦,虽然青史留名,却也很难算得上是彪炳史册。如果袁珙不是在开玩笑,那三保一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究竟多大的丰功伟绩可以让一个宦官光照汗青呢?

到了驿馆前,朱棣停下来,回头看了看跟在身后的一行人马,道:

“孤要进去陪袁高人坐一会儿。骆阳和三保在这儿等孤出来就行了,其他人各回各处吧。”

看着自己最得力的几个战将离开,朱棣转身和袁珙一起进了驿馆,走进了袁高人的客房,将里面的仆役侍从悉数轰了出来,严严实实关上了门。

“殿下这是有机密的话要问袁某了?”袁珙笑吟吟道,已然猜透了燕王的心思。

朱棣微笑道:“不错;先生可猜得出来孤要问什么吗?”

太祖皇帝朱元璋有鉴于前朝宦官祸国之事,称帝之后,一直严格禁止后宫内侍参与政事。不但宫内宦官数量甚少,不足百人,并且在宫门挂起铁牌,上面镌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字样。除此之外,严格禁止后宫内侍们认字读书,就是为了防止他们有了学问之后,也就有了野心。

然而马三保是燕王宫里的内侍,洪武四年出生在遥远的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洪武十四年的时候,当时的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征南左副将,西平侯沐英为征南右副将,十几万大军征讨云南,将云南划归大明版图的同时,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水深火热的灾难。马三保的父亲就在这场战乱中病故,举家生活艰难无比。而马三保自己也被明朝大军掳入军营为奴。洪武十七年,马三保被大军带回应天京城,回京之后便被迫被阉,从此一辈子只能做王宫的奴隶。洪武十八年,他跟随傅友德、蓝玉的大军守备北平,就在此时进了燕王府。

朱棣倒不像父皇朱元璋那样,连宦官识字读书之事都要严加禁止,而在王宫内专门开辟学堂,请人教导这些年幼的小宦官们学习读书。马三保聪明机灵,学习刻苦,颇受先生和宫中长辈的好评,渐渐引起了朱棣的注意,有意把他留在身边着重培养。随着年龄渐渐长大,马三保成熟稳重了,也越发才智过人。朱棣对他自然更是十分满意,赏识有加,命他天天在身边侍奉,起兵这种大事也会让他在场参与商议,完全不拘泥于父皇“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教训。

尽管如此,朱棣也还毕竟没有想过,对于像马三保这样出色的内侍来说,除了将来即位以后让他掌管内宫,还能再让他干些什么。他已经是一个阉人,离了内宫之事,阉人还能有什么其它作为吗?何况,他允许自己的宦官读书识字,参与政事,已经违背了父皇的训诫。难道将来还会委与宦官军国重任吗?

难怪袁珙会说自己所言不祥。当宦官有所功业了的时候,按照历朝历代的教训,这朝廷离倒台也就不远了。

袁珙捻了捻自己的胡须,悠然说道:“太平天子的左膀右臂,将来必定也是太平公侯;殿下想要得到验证?”

朱棣道:“先生果然料世如神。愿闻其详。”

袁珙不慌不忙地说道:

“张玉、邱福、朱能三位将军,都是柱国大将军之才;余人皆是封侯之相。”

朱棣淡淡一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