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公主托付缉查之任(2 / 3)

加入书签

“公主,难道皇室收藏的真本不见了?”

“不,宋卿误会了。请听我细说。当年《清明上河图》问世后,苏州城里有一位苏绣才女慕名找到张择端,想刺绣《清明上河图》,张大师便又作了一副《清明上河图》送给她。这才女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将苏绣《清明上河图》完成,再现了山水画的神韵。据说,这幅苏绣保存了几代人,如今价值难以估量。不久前,有人将苏绣《清明上河图》送给了我。

“两天前午夜,我在宫中阁楼外的凉亭里赏月。那凉亭下便是富春江,月映水中,银波粼粼,最是天上人间第一美景。我又一次展开苏绣画欣赏,这画是用蚕丝在丝绸上绣成的,绣出来的画就像用笔墨画上去的一样。不,因为苏绣本身就是彩色的,它比水墨画更好看、更逼真,可谓巧夺天工啊!尤其是在溶溶的月光下,欣赏这苏绣画,简直如入天上幻景。

“凉亭在离河面十丈来高的宫墙一角。因为贪看月色,欲伸头出亭柱外眺望,我将苏绣画折叠好,放在凉亭外的茶几上,谁知一转眼间便丢失了。宋卿应知,我打算把它作为礼物贺父皇寿诞。”

“不知公主在宫内严密搜查过没有?”宋慈又问。

宋慈大惊,抬眼仰视三公主,慢慢站起。见三公主,春山暗澹,秋水凝愁,容貌笼罩着一重阴云。

“公主殿下有何咐托,亟盼垂示,臣宋慈虽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宋卿坐了。你见过《清明上河图》吗?”

“回公主,我只见过《清明上河图》的临摹本。”

宋慈知道《清明上河图》的真本是北宋时代的年轻画师张择端所作。

“当夜即将内宫侍应的太监、宫娥全数搜查遍了,并不见珍珠项链的影踪。我思量来,这项链必是被宫外之人盗去无疑。歹徒应是冒死驾舟而来,隐匿于宫墙下阴蔽处,乘午夜巡丁不备,攀宫墙而上,窥见我在凉亭内赏月不察觉时,大胆行窃而去。今日招卿来,便是抱佛脚,望卿使出手段,暗中查访,拿获歹人,追出原物,以解我眉睫之急。”

宋慈沉吟片刻,乃道:“公主殿下,此事做得无头无尾,不留影迹,必是梁上高手无疑。待微臣从容图之,慢慢访拿。千万不可骤然声张,反误大局。”

三公主蹙眉道:“宋卿不知,为贺父皇寿诞,后日我即要启程赶赴京师。这两日里倘若查缉不出苏绣画,寿诞之日我向父皇如何献问及礼?故尔心急如焚。”

宋慈暗吃惊,果不出所料,好一副千斤重担。

始建于南北朝的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到北宋太宗年间发展到鼎盛,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又称皇家寺院。北宋宣和年间,相国寺中聚集了不少以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位来自山东诸诚、善画风俗画的年轻画师,名叫张择端。四处游学的张择端被东京城的繁华所打动。他立志要绘制一幅长卷为东京写真。由于初到京城,盘缠用尽,他只得投奔寄寓相国寺。张择端夜晚给寺院修补佛教壁画,白天则在寺里香积厨的简陋仓房里潜心作画。

一天,宋徽宗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在这里,他遇到了正在潜心作画的张择端,酷爱绘画的宋徽宗对张择端精湛的画艺赞不绝口,立即下旨,将张择端招入皇家翰林画院。为了彰显大宋王朝的富丽与繁华,宋徽宗亲自给张择端命题,让他把东京的繁华盛景绘成画卷,以示世人。经过数载的准备与努力,张择端终于创作完成了这幅长卷。

当摆放在宋徽宗御案上的这幅长卷被张择端慢慢展开时,一下子便把宋徽宗的目光吸引住了。这幅长达5米多的画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也就是公元1119年到1125年间东京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时节市井百态跃然纸上。

宋徽宗为之迷醉,大喜过望,称这幅长卷为“神品”,并亲笔在画上题写“清明上河图”五个字,还专门盖上了特制的双龙小印。从此,他将这幅长卷视为珍宝,收入皇宫内府秘藏。

从这以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就是后世帝王权贵、文人墨客把玩欣赏、巧取豪夺的目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