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4章品《维摩诘经》(12)(1 / 2)

加入书签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虽然与在家人一样,有太太和孩子,可是一直修的是清净行。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本身有许多眷属围绕,像是父母、妻子、朋友、学生等等都算,可是他的修行境界是不会留恋这些的,已经超越了。好像我跟老朋友说,儿女大了,就不要再牵挂了,互不相欠,也不要指望儿女回报,否则你下辈子可能变成儿女的儿女来还债。也有朋友为儿女不孝而愁,我便劝他们看开些,社会上年轻人一定有好有坏,不可能个个都好,也不要要求自己的子女一定全都是好的,总要分担一些吧。自己家里样样都要好的,不是菩萨道。别人的苦难我们挑一些,这也是回向。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常有些人向我说某某女人已经学佛了还打扮那么浓。我就说,这有什么奇怪?难道学了佛就不顾形象,使一切众生不愿亲近你吗?你看观世音菩萨打扮得多好看,头上挂的,手上拿的,都满了。菩萨要相好严身,不要使人讨厌,并不是为了漂亮。维摩居士也带珠宝,不是为了诱惑人,是要庄严这个身。我们人的身体太脏了,把皮剥下来里面又脏又臭!所以要庄严身,但是心里不要执着。

普通凡夫打扮都是为别人看的,汉武帝有一个爱妃生重病,武帝去看她,这妃子硬是把脸遮起来不给武帝看,侍女问这妃子为什么,她就说皇上宠爱自己,是因为爱自己的容貌美丽,如果把病容给皇上看了,不但自己要失宠,连自己的家人往后都会失去照顾,就是这个道理。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在家人当然要吃要喝,但是一切的饮食营养是为了自己得道用,如果吃了反而妨碍自己学道就不吃了。

资财无量,舍诸贫民”,维摩居士资财无量,财富多得不得了,没有限度,像是有个聚宝盆似的。讲到维摩居士“资财无量,摄诸贫民”,一切的穷人都救济,这是他布施的功德。

“奉戒清净,摄诸毁禁”,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是他奉守一切出家戒律,不会犯戒。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最高的忍辱修养,调伏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忍辱而没有嗔恨心,轻微的怒是恚,再发怒、真正嗔,也就是恨心了。有嗔恨心的人可能会堕入畜生道,因为他所有的神经肌肉都带一种恨意,很严重的。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我们学佛的榜样就是如此,昼夜都在大精进,随时都在努力,对自己不松懈,.没有懒惰怠慢。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他的心永远在禅定的境界中,寂灭清净,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乱。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这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智慧力之高,对无量法门有决定性的判断力,无智的人到了他这里都变得有智慧了。

上面这一路经文讲的就是六波罗蜜门,原文说:“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就是布施的意思。因为经典讲究文学的境界,两句一对排下来,很美。所以看《维摩诘经》,文字好像都懂了,观念都没搞清楚,中文程度不好,佛经禅学都看不懂。如果加一句,成为“资财无量,摄诸贫民,是布施也”,就清楚明白了。

大乘道为什么讲六波罗蜜?是为了这六个大方向的成就。因为布施,可以摄诸穷苦的人,免除他们穷困的痛苦,这就是度人。因为维摩居士资财无量,可以救助世上的穷苦人;因为他持戒的成就,影响了旁人不犯罪;因为他能忍辱,不会发脾气生嗔恨心;因为他修精进,就不懈怠不马虎;因为修禅定,心没有散乱;因为修般若成就,对天上天下一切事无所不知。学佛学六度,为的就是这个,不是空口说白话。下面是我们在家居士要学的榜样。在家身出家心行为美。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白衣是代表平民的意思,相对于做官或出家的人而言,中国的出家人穿缁衣,是染了不漂亮颜色的布。我有时写信给出家人,具名的地方就写白衣,就代表我是在家俗人,因为我也不好自称是他的弟子。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能够奉守出家人的一切戒律的行为,心是出家的。

“虽处居家,不着三界”,虽然表现是在家人,心已经跳出三界,一切不执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