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7章品《维摩诘经》(5)(1 / 1)

加入书签

“无我无造无受者”,一切法缘生性空,所以一切法中无我,宇宙万有皆是因缘所生,无造者,也无受者。无我、无造、无受是佛法讲性空的最重要的三个要点。让我们用自己的生命来参究,现在大家坐在这儿,如果讲无我,大概只是说说的,明明觉得有我坐在这儿,怎么说无我?大家所学各种五花八门的功夫,你打坐时能做得到无我吗?功夫做得愈好,恐怕这个我反而愈牢固了,都认为“我”最了不起。

注意这里“能善分别”,是有分别,不是无分别,佛能善于分别一切法相。凡夫的分别作意,不落善念就落恶念,或落于不善不恶的无记念。唯有证道成佛,才能善分别一切法相,虽作意而不着。所以说空、无相、无作(或无愿)为三解脱门。能善分别,当下就性空一切的法相。第一义就是第一义,佛学的解释是真谛或形而上之道体,“于第一义而不动”,在这上面没有动过。

比方从上课以来虽然听见了,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你那能听的有动过吗?要在这个地方参究一下“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我们从凡夫心意识的境界,好好在这里去用功参究,慢慢可以达到“心净已度诸禅定”。例如我们对于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上一秒、现在、下一秒钟,这些差别的境界都不可得不存在,但是那个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于第一义而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因为“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之后,才能达到佛境界,自在而不执着,所以“是故稽首此法王”。佛说一切法,不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三藏十二分教,一切不着于有,也不着于空。不有就是空,不无就是有,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用不有和不无呢?不是有,不是有,没有告诉你绝对是空;不是,不是没有,没有告诉你绝对是有。佛说一切法,世界一切万有现象,乃至我们凡夫起心动念,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就是中国大乘所讲的缘生性空,也叫缘起性空。这里用的因缘二字,不是十二因缘的因缘,非常难了解。因缘在中国文字上来讲,因是动因,缘是攀缘。“缘”是与动因一动所连带的连续关系。譬如我们讲话,前一句是因,后一句接续前一句的意思是缘。

因缘像是一个圆圈,无始无终,永远连续不断。譬如手中这个烟灰缸,由化学品、玻璃作原料,加上热能、人工,放入模子中压制出来,是因缘所生,无物质自性,因缘聚了,就构成这个东西;打破了,因缘散了,也就不成这个东西了。如果当初不叫它作烟灰缸,现在就叫了别的名字了,名词也无自性。我们相聚在这里,也是一样。所以因缘的两个道理,就是缘起和性空;一切皆是因缘所生;一切皆无自性,没有单独自动存在的可能和性质。换言之,一切事物的行动,那强有力的是因;由之发展出来连续的作用是缘。

后世把因缘的法相加以分析,就成了唯识法相学,有四缘。因缘本身是一个因素,例如这次讲经,我要讲就是因,诸位来听是缘,但这个因缘本身,叫亲因缘。第二因素是增上缘,如泥土之于植物种子。又如父母的身心遗传特质,家庭、社会的环境,都是种子的增上缘。如果这个种子是善的,所有的外缘不管是善恶都会培养他向善路上走;如果这个种子是恶缘所感,所有的遭遇,都是恶缘。

释如说完七品后,稍为停了一下,一定敬上一杯禅茶,他呷了二口,清了清喉头,然后向着一定,似问非问:“净业……”

一定也效仿着他的口吻:“净业是……?”

释如哈哈一笑,说开来:“久积净业称无量”,多生累积的修持,到达无量成就境界而成为佛。净业不是善业,善与恶是一阴一阳,是相对的。没有恶业仅有善业还不能算是净业,净业是善恶二边都不着,无着无依,非有非空,连空也空。佛境界是净业,十方三世诸佛国上皆是净土,因为心净所以国土净。

“导众以寂故稽首”,作为导师领导一切众生进入寂灭涅盘,因此向佛叩头礼拜。寂或涅盘不是死亡,超过了清净安详,是在无比混浊、无比动乱中的清净自然。好比你去到高峰顶上,在没有风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就接近了寂的境界。不过你到了那里,或在打坐中进入这个境界,可能反而会觉得可怕。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看到一切佛展现的神通,普遍的呈现在十方无量无边的国土,无所不在。一提到神通,大家就想到稀奇古怪的东西。神通是人神而通之,是人修到了精神超越物质、他的精神与天地宇宙法界的观念相通了,自然就起各种变化。所以不应该以凡夫境界的意识妄想,随便妄求神通。如果佛的神通无所不在,为何我们看不到呢?譬如太阳永远在天顶,我们在夜里看不见,并不是太阳不照地球,而是我们所处的地方转到背对太阳的缘故。所以我们看不到佛的神通,见不到我们的自性,是由于自我的妄想、烦恼、业力阻碍住了。

再用刚才讲经的比方,我一念一动:讲《维摩诘经》吧!这是「亲因缘」。有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动力,发出通知,大家有缘的凑在一起,就在这里了。

有人因为听了经,自己明心见性,悟了道,这个环境,就是他的增上缘。他悟了道不是佛给他,也不是老师给他,是他自己的自性种性爆发,碰到善知识,碰到佛菩萨,这么一个增上因缘促成他明心见性。

前缘变成后因,后因又变成了前缘,所缘之缘连锁不断,就是“所缘缘”。由这个关系,有三世因果,像转圆圈一样永远不断地滚下去,前生如有善根智慧,这一生碰到增上缘变得更好,因此继续下去所缘之缘,他又去弘扬佛法布施功德。这个所缘之缘又经三缘和合,带到他生来世的善根增长,是“等无间缘”,等是平等的轮转,无间是因缘无间歇。

凡夫众生的善恶因缘累积了很多,成佛之后这因缘还不会断,甚至过去结的冤家仇人都成了这一世的眷属善缘。有句话说:“未曾成佛,先结人缘”。你得了道要度众生,如果功德、法缘不够,还是无法度人。我们要学佛的人也一样,如果法缘不够,功德不到,就碰不到善知识。就算碰到了,自然也会离开,或是有阻碍。所以因缘要自己去培养。

解释了因缘的道理,了解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无主宰,没有一个上帝或命运来主宰。有许多迷信的人常说,因为不拜某个菩萨就被降罪了,这不是佛法,因为让菩萨做了你的主宰。菩萨无论有缘无缘都要度,对坏人更要教化,怎么会因为不拜他就罚你?这哪算是菩萨?不要说是超人的主宰了,即使是个年纪大的人,或有道德修养的人,都会包容别人,难道菩萨连这样的胸襟都比不上吗?一切法无主宰,那么是自然来的吗?如果说是自然来的,就成了唯物思想。所以一切法无主宰,也非自然,是因缘所生。因缘道理是整个佛法的基础。

我发现有些人听经不看经,自以为记得住,所以文字般若始终不开。文字智能一定是从读经来的,光靠玩弄聪明,以为耳朵听了就理解了,文字智能是开不了的。释如看了看似睡非睡,闭目养神的张柬之,摇了摇头,正待继续讲下去,岂知张柬之心水清醒得很,“经书在那?老夫倒想亲目也!”

释如猛地听张柬之如此一说,知道遇到了高人,连说“善哉,恕贫僧失言。”

释如致过歉后,继续讲:“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在十方无量国土中,一切佛任何时间都在说法,众生法眼清净、自心清净了才能见到、听到,这就回到了前面头两句“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自然能见闻十方佛在说法。

中国的大乘佛法中心的禅宗,是以《维摩诘经》为最重要的根据,下面要讲到非常重要的中心: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法王是佛的别称,成了佛是一切世间法出世法之王,这个法不要认为是结手印、念咒子、敲木鱼或者心里面作些古怪的观想;真正的法缘起性空,就在目前而不能见,是大秘密法。佛的法力超越一切众生,不是众生所能想象的,一切善知识诸佛菩萨都常以法财作布施,注意这个“常”字。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我们要证的菩提道果。持戒修订都是想做到没有妄念,没有烦恼,但是自己为什么做不到?这个问题要仔细参究。下一个问题,成了佛还动不动念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