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军队经历了什么?(2 / 2)

加入书签

因时而变,是支配明朝军制变化的内在原因。当它出现越来越多弊端的时候,就不再能适应时局的需要,这个时候新的能够解决问题的募军制度就呼吁而出。但是还有一个词语叫作尾大不掉,卫所制度凭借它的根深蒂固,却一直没有被完全废除。而募军制也只是凭借它的优越性暂时的占据主导地位。当然与此同时,明朝实行的还有一种叫做营兵制的军事制度,这里不再详谈。

回顾明朝军制,虽然先进的军事制度最终出现,但是封建体制下的小农经济却支撑不起来这种制度,并且它同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存在着天然的矛盾。所以我们分析这一制度的时候,要看到它的两面性。而对于卫所制也是一样,我们同样要看到它的优缺点。然后从二者转变的背后,看到潜在的历史规律。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可以说从卫所制建立的那天开始,它就一直在面临着挑战,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等到明英宗在位时期,明朝跟北方的瓦剌军队打了一场硬仗,结果很惨,败得一塌糊涂,甚至连明英宗本人也被敌人给捉走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通过土木堡之变,说明了卫所制下练出来的军队实在是不堪一击。这次失败刺激了很多人,使得他们开始思考这个帝国的军事制度究竟应该走向何方。

募兵制

《明书戎马志》:“召募之兵,明初无有也。正统中,始募天下军余民壮为兵。景泰初,复令广召募,即以所在官司统领,遇警调用,然犹之民也。弘治中以虏警抽编,无警许罢役,遂有常饷。沿至正德,遂令分戍番操,无复休息。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得到这么一个信息:在嘉靖之前,募兵制只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从嘉靖开始,募兵制才正式发展成为一种制度。

而募兵制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成为一种定制,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东南地区倭寇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卫所军已经搞不定这个问题了。所以只能招募新军,重新练兵才有获胜的可能。

谈到练兵抗倭,最成功的莫过于戚继光。他作为当时抗击倭寇的最主要的将领,组建的戚家军给予了倭寇沉重的打击。

《明史》记载:“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彪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叠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戚家军’名闻天下”。wWw.七Kzw.org

通过戚家军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募军制的大致情况。募军顾名思义,这些士兵由国家出资进行招募,通过给予他们粮饷吸引老百姓参军入伍。募军制下,由于老百姓基本上都是自愿参军的,所以管理起来比较的容易,经过训练以后,战斗力比较的高。

但是同时它也有不可忽视的缺陷,因为军队开支全部由政府负责,所以说给政府的财政开支造成了非常沉重的负担。明朝末年,崇祯为了维持军队的日常开支,向老百姓征收“三饷”,并将每年政府财政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于了军费开支。另一个缺陷就是因为雇佣军由单独一个将领负责招募、训练,所以很容易发展成为将领的个人武装力量,这样就会削弱中央政府的影响力,使中央政权受制于个人。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募军制的优越性暂时地掩盖了它的缺陷,成为了明政府的最佳选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